晶振和波特率关系(晶振频率与波特率单位换算)
本文目录
晶振频率与波特率单位换算
晶振频率与波特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法进行单位换算。晶振频率是指晶体振荡器振荡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而波特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数,单位为比特每秒(bps)。虽然它们都与数据通信有关系,但它们表示的是不同的概念,因此无法进行换算。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和波特率以达到更好的通信效果。
32768做晶振波特率最高多少
32768做晶振波特率最高为16384bps。这是因为晶振的频率决定了串行通信中数据传输的速率,而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
在UART通信中,波特率等于晶振频率除以16倍的分频系数,因此32768晶振的最高波特率为32768/16/2=1024,而在使用8倍采样率的情况下,最高波特率可达16384bps。
波特率如何设置为2.5M
要将波特率设置为2.5M,需要根据所使用的通信协议和硬件性能选择相应的串口芯片和波特率发生器,并将波特率配置为2500000。此外,还需要注意信号线的物理特性,如信号传输距离、噪声电平、信噪比等,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特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试和优化。
单片机晶振时间计算
改用12mHz的它们的值还是0xfd,不过误差就是8.51%。
把定时器做波特率发生器,计算公式:T1,T2计数器内部一样:fosc/(32*12*(256-TH1));//11.0592,(9600,8,1)值为0xfd,fosc:晶振频率Hz11.0592M是因为在进行通信时,12M频率进行串行通信不容易实现标准的波特率,比如9600,4800,而11.0592M计算时正好可以得到,因此在有通信接口的单片机中,一般选11.0592M波特率怎么看初值
在串口通信中,波特率的初值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
确定晶振频率:波特率的初值是根据晶振频率计算得出的。通常使用的晶振频率有12MHz和11.0592MHz两种。
确定波特率:根据所需的波特率,可以计算出定时器的初值。对于方式1,波特率=(2^SMOD)/32,其中SMOD是串口通信的调制指数,取值范围为0~255。根据需要的波特率和SMOD值,可以计算出定时器的初值。
计算初值:根据定时器的溢出率和波特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定时器的初值。例如,如果需要实现的波特率为9600bps,晶振频率为11.0592MHz,SMOD=1,根据公式波特率=(2^SMOD)/32,可以计算出定时器的初值为X。
调整初值:根据计算得出的初值,可以调整定时器的寄存器,使其具有正确的初值。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出的初值通常是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转换为十六进制形式,并将其写入定时器的寄存器中进行设置。
内部晶振,38400的波特率,能不能稳定
先说波特率。
波特率从300到115200都可以,甚至更高或更低。
一般规范的波特率都是3的倍数,比如9600、19200、38400;但是并不是一定的,波特率也可以是10000或者10001、10002,只要你的设备能产生符合这个要求的频率,尤其是自己用时,波特率都是很随意的,没有限制。
只是多数时候为了和电脑配合,波特率才规范为固定的几个值,且为了传输稳定,用9600。
不过我比较喜欢用19200和38400,传的快。
用11.0592晶振的原因是51单片机的定时器导致的。
用51单片机的定时器做波特率发生器时,如果用11.0592Mhz的晶振,根据公式算下来需要定时器设置的值都是整数;如果用12Mhz晶振,则波特率都是有偏差的,比如9600,用定时器取0XFD,实际波特率10000,一般波特率偏差在4%左右都是可以的,所以也还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