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振电阻(晶振电阻的原理)
本文目录
有源晶振输出端接电容电阻的目的
有源晶振输出端接电容和电阻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和调整晶振的工作频率。具体作用如下:
1.稳定性:电容和电阻组成了一个低通滤波器,起到滤除高频噪声的作用。通过减少噪声干扰,可以提高晶振的稳定性,避免频率漂移和抖动。
2.加载能力:当晶振需要驱动较大的负载电容时,通过增加引入电容和电阻,可以提高晶振的加载能力,保证信号输出的稳定性。
3.频率调整:通过改变电容或电阻的数值,可以微调晶振的频率。增加电容会使晶振频率减小,减小电容会使晶振频率增加。在某些应用中,需要微调晶振频率以满足特定的要求,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电容或电阻来实现。
因此,连接电容和电阻到有源晶振的输出端可以提高晶振的稳定性、加载能力,并且可用于调整晶振频率。
25m晶振好坏的判断
1.用万用表(R×10k挡)测晶振两端的电阻值,若为无穷大,说明晶振无短路或漏电;再将试电笔插入市电插孔内,用手指捏住晶振的任一引脚,将另一引脚碰触试电笔顶端的金属部分,若试电笔氖泡发红,说明晶振是好的;若氖泡不亮,则说明晶振损坏。
2.用数字电容表(或数字万用表的电容档)测量其电容,一般损坏的石英晶振容量明显减小(不同的晶振其正常容量具有一定的范围)
3.贴近耳朵轻摇,有声音就一定是坏的(内部的晶体已经碎了,还能用的话频率也变了)
4.测试输出脚电压。一般正常情况下,大约是电源电压的一半。因为输出的是正弦波(峰峰值接近源电压),用万用表测试时,就差不多是一半啦。
5.用代换法或示波器测量
晶振电阻的原理
工作原理:主板时钟芯片即分频器的原始工作振荡频率,由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的谐振频率来产生,晶振其实是一个频率产生器,他主要把传进去的电压转化为频率信号。
提供给分频率一个基准的14.318MHZ的振荡频率,它是一个多谐振荡器的正回馈环电路,也就是说它把输入作为输出,把输出作为输入的回馈频率,象这样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自激过程。
12000的晶振阻值多少
晶振阻值是指晶振器中晶体的固有电阻。晶振阻值通常在晶振器的规格书中给出。对于12000的晶振,其阻值可以是几百欧姆到几千欧姆之间。这个数值的确切大小取决于晶振器的制造质量和设计参数。晶振阻值对于晶振器的性能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合的阻值对于保证晶振器的正常工作十分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晶振器规格书中给出的阻值范围选择合适的晶振阻值。
芯片 晶振是多少
1.芯片晶振的频率是固定的。2.晶振的频率是由芯片设计者根据芯片的需求和性能要求决定的。晶振的频率决定了芯片的工作速度和稳定性。3.芯片晶振的频率通常是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常见的晶振频率有8MHz、16MHz等。不同的芯片可能有不同的晶振频率,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
晶振可以并联吗
晶振可以串联或并联使用。
和晶振串联的电阻常用来预防晶振被过分驱动。晶振过分驱动的后果是将逐渐损耗减少晶振的接触电镀,这将引起频率的上升,并导致晶振的早期失效,又可以将drivelevel调整用。用来调整drivelevel和发振余裕度。
晶振并联电阻的四大作用:
1、配合IC内部电路组成负反馈、移相,使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
2、限流防止谐振器被过驱;
3、并联降低谐振阻抗,使谐振器易启动;
4、电阻取值影响波形的脉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