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晶振计算(单片机晶振时间计算公式)
本文目录
单片机中晶振频率为12MHZ的机器周期怎么算
1.时钟周期即晶振的单位时间发出的脉冲数,12MHZ=12×10的6次方,即每秒发出12000000个脉冲信号,那么发出一个脉冲的时间就是时钟周期,即1/12微秒。2.一个机器周期等于12个时钟周期,所以是1微秒。
单片机机器周期计算公式
单片机的机器周期=12秒/晶振频率,时钟周期=振荡周期,等于单片机晶振频率的倒数,如常见的外接12M晶振,那它的时钟周期=1/12M。
时钟周期以时间动作重复的最小周期来度量,度量单位采用时间单位。在单个时钟周期内(现代非嵌入式微处理器的这个时间一般都短于1纳秒),逻辑零状态与逻辑一状态来回切换。由于发热和电气规格的限制,周期里逻辑零状态的持续时间历来要长于逻辑一状态。
一般情况下,一个机器周期由若干个S周期(状态周期)组成。通常用内存中读取一个指令字的最短时间来规定CPU周期,(也就是计算机通过内部或外部总线进行一次信息传输从而完成一个或几个微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它一般由12个时钟周期(振荡周期)组成,也是由6个状态周期组成。
扩展资料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仅完成一个最基本的动作。由于时钟脉冲是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脉冲,它控制着计算机的工作节奏(使计算机的每一步都统一到它的步调上来)。显然,对同一种机型的计算机,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工作速度就越快。
但是,由于不同的计算机硬件电路和器件的不完全相同,所以其所需要的时钟周频率范围也不一定相同。我们学习的8051单片机的时钟范围是1.2MHz-12MHz。
一个机器周期包含六个状态周期(用S表示)。一个状态周期有两个节拍(用P1、P2表示)。8051系列单片机的一个机器周期同6个S周期(状态周期)组成。也就是说一个机器周期=6个状态周期=12个振荡周期(即时钟周期)。
单片机晶振时间计算公式
是:T=1/f,其中T表示一个周期的时间,f表示晶振的频率。晶振是单片机中用来产生时钟信号的元件,它的频率决定了单片机的工作速度。晶振的频率越高,单片机的工作速度就越快。在单片机中,晶振的频率可以通过外部晶振的选择来确定。常见的晶振频率有4MHz、8MHz等。在进行单片机程序设计时,需要根据晶振的频率来计算出每个周期的时间,以便进行时间相关的操作和延时控制。
单片机定时器在12M晶振下,方式二最长可定时多久怎么算
12M晶振,每个指令周期是1us,采用方式1定时,那么定时公式为:定时时间=(2^16-定时初值)×1us,当初值=0时,最大可以是2^16us=65536us即一次循环最多可以定时65536us,你可以设置多次循环,来实现需要的定时时长
单片机的晶振频率怎么确定
确定单片机的晶振频率有两个主要步骤:
首先,根据单片机的规格书或手册找到其推荐的晶振频率范围。
其次,根据系统需求和性能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较高频率可提供更高的处理能力,但功耗也更高;较低频率则节能,但处理速度可能受限。
因此,根据应用场景和成本要求,综合考虑后选择适当频率。测试样品后,确认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确定晶振频率。
单片机初值怎么算
定时中断初值计算方法是:
1、确定定时时间化为微妙t。
2、晶振频率以m为单位f。
3、计算初值:s=65536-t*f/12比如11.0592m晶振,定时10毫秒t=10*1000=10000usf=11.0592s=65536-10000*11.0592/12=65536-92164、给定时寄存器赋值。thn=s/256tln=s%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