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mhz有源晶振(什么是有源晶振)
本文目录
晶振型号怎么看频率
频率通常会标识在产品外壳上,例如有些贴片晶振会直观的标识频率8.000MHZ,有些由于体积受限,晶振频率小数点后3位只会保留一位,例如ABRACON晶振的有源3225系列33.333MHZ,会标识33.3;16.384M会标识16.3;24.576M会标识24.5等。在5032贴片晶振等更大尺寸上,频率大部分都会完整显示。
晶振怎么区分大小
晶振的大小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1.直径:晶振的直径是指其外径,通常用D表示。一般来说,直径越大,晶振的尺寸也就越大。
2.长度:晶振的长度是指其从芯片表面到基座的长度,通常用L表示。一般来说,长度越大,晶振的尺寸也就越大。
3.体积:晶振的体积是指其整个体积,包括芯片和基座部分。一般来说,体积越大,晶振的尺寸也就越大。
4.重量:晶振的重量是指其重量,通常用F表示。一般来说,重量越大,晶振的尺寸也就越大。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区分大小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晶振都会按照这些标准进行区分,有些晶振的大小可能会因为制造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什么是有源晶振***有何作用
有源晶振又叫振荡器,有四只引脚,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有源晶振除了石英晶体外,还有晶体管和阻容元件,因此有源晶振的体型一般较大。
有源晶振是有石英晶体组成,其之所以能当振荡器使用,是基于石英晶片的压电效应。晶片的两个极加一定电场,晶体就会产生机械形变。若是加交变电压,晶体就会产生机械振动,同时机械形变又会产生交变电场。
有源晶振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三脚接输出、四脚接电压。找到带标记的一脚,然后以逆时针数,1、2、3、4,注意管脚朝下。
晶振常用于振荡电路,作为选频元件。因为晶振的频率精准且稳定性高,所以常被用作标准频率和脉冲信号源,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工控、嵌入式系统等领域,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为系统提供时钟脉冲。
晶振起振需要什么条件
晶振起振是利用压电效应(物理特性),在水晶片上施以机械应力时,,会产生电荷的偏移。
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资料出自YXC扬兴官网《晶振压电效应》)
有源晶振中使用的晶体就有上面的特性,这种晶体统称压电晶体。如果按一定方向对水晶晶体上切下的薄片施加压力,那么在此薄片上将会产生电荷。如果按相反方向拉伸这一薄片,在此薄片上也会出现电荷,不过符号相反。有源晶振中配置了稳定的内置电路,通电后给晶体施加一个稳定的交变电场,有源晶振就会输出信号。而无源晶振需要外置电路,这就导致了对晶体的施加的电场不像有源晶振那么稳定和匹配。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源晶振输出的信号要比无源晶振的稳定。
压电晶体应用广泛,最常应用于声音的再现、记录和传送,原因是声波一碰到压电薄片,就会使薄片两端电极上产生电荷,其大小和符号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
晶振输出电压
因型号规格的多样性,有源晶振所需供电电压也有所不同,归纳如下:
常见DIP插件式封装的有源晶振:3.3V和5V。插件式有源晶振常见于半尺寸DIP8和全尺寸DIP14两种封装。信号输出模式主要为方波(CMOS)和正弦波(sinewave)。输出负载有15PF或30PF。常见SMD贴片式封装有源晶振:1.8V、2.8V、3.0V和3.3V。一般体积越小,功耗越小,电压也越低。信号输出模式主要为方波(CMOS),输出负载以15PF为主。温补晶振(TCXO)则以削峰正弦波(clippedsinewave)为主,输出负载:10KΩ//10pF。注意:3.3V晶振用在5V电路上有可能会烧坏晶振,晶振如果是5V供电,根据内部电路设计的不同,有的可以使用3.3V供电,有的则不可以。
另外,一般3.3V供电的晶振有一个电压允许范围,比如3.3V
晶振型号代表什么意思
晶振型号是指晶振器的型号,晶振器是一种电子元件,用于产生高稳定性的时基信号。晶振型号代表其规格和参数,比如频率、精度、温度范围等信息。选择合适的晶振型号对于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和精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