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晶振选择(c51单片机晶振频率怎么选)
本文目录
单片机开发板晶振频率是什么
1、一般是12MHZ或者11.0592M。
2、开发板晶振频率就是单片机的工作频率呀。可以从单片机边上的金属封装外壳的晶振上看标识。
3、每个单片机系统里都有晶振,全程是叫晶体震荡器,在单片机系统里晶振的作用非常大,他结合单片机内部的电路,产生单片机所必须的时钟频率,单片机的一切指令的执行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晶振的提供的时钟频率越高,那单片机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快。
c51单片机晶振频率怎么选
1、如果用定时器定器,选12M,计时比较准确。
2、如果用串口通信,选11.0592M,波特率比较准确。
3、不用串口通信,就选12M,也比较好。
4、标准的51单片机晶振是1.2M-12M,一般由于一个机器周期是12个时钟周期,所以先12M时,一个机器周期是1US,好计算,而且速度相对是最高的(当然现在也有更高频率的单片机)。
5、11.0592M是因为在进行通信时,12M频率进行串行通信不容易实现标准的波特率,比如9600,4800,而11.0592M计算时正好可以得到,因此在有通信接口的单片机中,一般选11.0592M。
单片机晶振频率怎么看
很简单啊,直接看单片机的电路板上用的晶振标注的是多少就是多少了。如果说使用的晶振没有标注的话,那就有点麻烦了,有两种方法可以推荐一下,
1.直接用示波器来测量一下,很简单就知道了
2.给单片机写一个,定时计数器,来进行定时计数,然后经过适合时间,显示相关的数据,在这个适合的时间里,从定时计数器工作,到结束显示时,要用秒表计时,然后就可以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了,不过有点麻烦,原理上是可以的,这里只给你思路,具体就要靠你来实现了
一般单片机都有高低速晶振能否只用一个
单片机通常需要一个主晶振,可以用高速或低速晶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和单片机规格,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晶振。若单片机支持自动降频功能,可以只使用一个晶振。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低功耗设计或特定外设要求,可能需要使用两个不同频率的晶振。
晶振电路中如何选择电容C1C2
晶振旁边两个小电容是负载电容
在使用外部晶振作为芯片的系钟时,晶振需要串联两个负载小容。另小瞧这两个小电容哦,没有它们,晶振就没法工作了。
晶振旁边的负载电容有什么作用?芯片晶振引脚的内部通常是一个反相器,芯片晶振的两个引脚之间还需要连接一个电阻,使反相器在振荡初始时处与线性状态,但这个电阻一般集成在芯片的内部,反相器就好像一个有很大增益的放大器,为了方便起振,晶振连接在芯片晶振引脚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等效为一个并联谐振回路,振荡的频率就是石英晶振的并联谐振频率。晶振旁边的两个电容需要接地,,其实就是电容三点式电路的分压电容,接地点就是分压点,以分压点为参考点,振荡引脚的输入和输出是反相的,但从晶振两端来看,形成一个正反馈来保证电路能够持续振荡。芯片设计的时候,其实这两个电容就已经形成了,一般是两个的容量相等,但容量比较小,不一定适合很宽的振荡频率范围,所以需要外接两个负载电容。晶振旁边的负载电容怎么选择?负载电容需要根据晶振的规格来选择,晶振的规格书都会标示出负载电容的大小,一般都是几pF到几十pF。假如晶振规格要求用20pF的负载电容,因为两个负载电容是串联的,理论上需要选择两个40pF的负载电容。实际上MCU内部和PCB的线路上都会有一定的寄生电容,晶振的负载电容=[(C1*C2)/(C1+C2)]+Cic+△C,Cic+△C为MCU内部电容和PCB线路的寄生电容,一般是3~5pF,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会考虑用30pF~36pF的负载电容。晶振和负载电容布线注意事项为了让晶振能够可靠、稳定的起振,我们在布线时,需要让晶振和负载电容尽量的靠近芯片的晶振引脚。
欢迎关注@电子产品设计方案,一起享受分享与学习的乐趣!关注我成为朋友,一起交流,一起学习!记得点赞和评论哦!单片机定时计数器应如何选用
在选择单片机定时计数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计数器的精度和范围,例如需要计算毫秒级别的定时器还是微秒级别的定时器。
其次,考虑单片机的处理能力和计数器的计数位数,以确保计数器能够满足计时要求。
此外,还需要考虑单片机的外设接口和功耗等因素,以便与其他模块进行接口连接和节省能源。
最后,还需考虑单片机的价格和供应情况,选择适合的定时计数器。